一不小心,今天已經是旅程的第10天,也是我在花蓮逍遙的最後一天了。
今天要把學長傾囊相授的花蓮旅程看完。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
水源村部落的教堂


對不起,我已經忘記是哪個部落的教堂.....

以上的教堂都在花蓮市附近,有附GPS座標,有興趣請依原圖exif資訊去找。

之前在台東有提到一位來台傳教士傅義修士(Julius Felder),在台灣山地部落設計了許多出色的教堂建築,
上面兩個如果不是源自於他,也多少與他有些淵源。
至於西方的天主教、基督教為什麼會和東部的山地部落有深厚的淵源,
又要回到台灣東西部、平原山地發展嚴重不均的老問題。

有機會再來寫個專文探討一下吧.....

學長說:「花蓮就是這點好,不用跑太遠就可以接觸到山地部落的文化...」


慈濟靜思精舍,也是今日慈濟基金會的原點
(建築物的型實在很美)


我在這裡有到此一遊,不過就不給各位看了。
在這裡收了學長的禮物,感激~
(這一趟真是有吃又有抓...)


七星潭鄰近柴魚博物館的漁村圍牆,以曼波魚(翻車魚)為主題




漁村目前也在公部門(文建會?)的策劃下,走地中海風格(?)

那個地上白白一顆一顆的不是真的石頭,只是在柏油路上漆白漆。
其實視覺效果還不錯,不過走進一看就有點啼笑皆非.....





這柴魚博物館以前就是製作柴魚的工廠,在經過商業包裝之後變成熱門景點,只能說商業真是萬能.....
不過至少內部展示還不錯,又不用錢,多給他們賺點錢也是應該的~
(展示內部不准拍照,所以我就沒拍了...)


花蓮漁港邊的藝術家藝廊,以前的魚港倉庫


藝廊緊鄰今日的花蓮觀光港(目前看來應該是沒有漁港的功能了...)


藝廊內部仍然保留倉庫的空間型態,地面上則是巨幅的拼貼藝術創作

這種文化小品其實都非常吸引人,讓人更能細細玩味箇中樂趣~


興建中的「洄瀾之心」
(趁著星期天沒人在家,溜進去晃盪一下...)


其實是有人在家啦,有一位工務單位的林先生在家,很熱心地與我們聊了一下工地現況。
(我說花蓮人真的是很甘心的啊...)

「洄瀾之心」其實源自於文化與在地產業結合的概念,屬於花蓮市六期重劃區計畫;
建築主體以前"應該"是個鐵道倉庫,經過整建及規劃之後,
未來將作為城市願景館及本地產業交流中心,同時也將會是本區的文化及發展核心。

聽說預計今年7月就會開放,有興趣屆時可以去參觀一下。

整個建設還沒完成,我就先不發表意見,只希望主事單位能多編一點預算在軟體方面,
有活動的配合才能真正達到活化空間的目的。


屋頂一半有開洞,未來應該會有樹體從屋頂穿出


花蓮之旅的最後一站,當然就是輕鬆一下了


Chamonix(霞慕尼)咖啡廳

這個取自法義瑞三國交界處阿爾卑斯山下小鎮名稱的咖啡館,內部裝潢當然飄著一股淡雅的法國鄉村風。
咖啡廳樓上是民宿,個人覺得價格還可以,加上環境優美,很適合情侶或夫妻來此渡假。









於是我的花蓮之旅就在與學長喝咖啡哈啦過程中告一段落,個人感到非常滿足,
尤其是跟著學長腳步看了這麼多小品文建案,對於花蓮又多了一分更深沈的認識。

雖然學長口口聲聲說花蓮沒什麼太引人注目的建設,
但是我覺得有這些小文化建設的扶持才會強化花蓮的基礎建設發展,也才是長遠的經營方式。

至少觀光客們不會搭著遊覽車來拍拍照就可以走,當地居民也多了一些有深度的遊憩場所。
這樣的地方才是適合人住的地方,不是嗎?

Tags: , ,
旅行 » 暴走台灣 | 評論(0) | 引用(0) | 閱讀(3811)
發表評論
表情
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
emotemotemotemot
開啟HTML
開啟UBB
開啟表情
隱藏
記住我
暱稱   密碼   訪客無需密碼
網址   電郵   [註冊]